林地使用权流转与林地福利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林地是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推进和规范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成为必然的历史选择。本文在上述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观察,从农户微观视角,基于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等学科基础理论与方法,分析农户林地使用权流转的福利变化,并对理想状况下福利改进与实践流转情形的差异加以解释,以期能促进我国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化、市场化、理性化和有效化。本文首先定性分析了林地福利的内涵,提出林地福利包括经济福利、生态福利和社会福利;并分析了理想状态下林地使用权流转可以带来的林地福利改进情形,即可以促进林地规模经营、科技兴林、提升林地经济福利,可以促进林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经营、提升林地生态福利,可以拓宽林业投资渠道、促进劳动力转移、提升林地社会福利;进而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帕累托改进及最优理论、埃奇渥斯盒状图、短期和长期生产均衡曲线解释了林地使用权流转所带来的主要福利改进情形,即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机会转换,以及林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进而基于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林地使用权流转并未在实践中广泛开展,为此,本文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对农户林地流转行为加以分析,并分析林地流转没有大规模发生的更深层次和更现实的原因,即从行为经济学角度而言,农户不愿意大规模转出林地使用权的主要行为解释在于农户的经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生存伦理、禀赋效应、预期效应和心理账户等行为因素的影响。最后论文指出:农户是林地流转的直接参与主体,其有关林地的行为决策直接影响着林地流转顺畅与否。因此,政府在制订林地政策、促进林地流转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农户在具体的林地使用权流转实践中是有限理性主体,有必要从行为经济学视角出发,注重农户“经济理性”和“非经济理性”双重行为研究,关注农户行为决策习惯,了解农户真实的流转意愿,增加相关流转政策制度供给,稳定林地经营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户的心理担忧,合理引导农户的经济行为,促使农户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和心理账户,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林地使用权流转,并最终促进林地经济、生态及社会福利的有效提升。
林地使用权 流转 林地福利 行为经济学
柯水发 李红勋 王庭秦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1-8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