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气候变化对黄山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与对策--以黄山市自然保护区为例

  以黄山区域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黄山1956-2005年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当地气候变化趋势和主要特征,结合气候变化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潜在威胁进行总结、分析、评估与预测,并试图设计制定相应的方案措施来延缓或消减某种负面影响.结果表明:①50年来黄山区域年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19℃/10a,气候正趋变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升高较显著,21世纪初短短5年内,年均气温上升0.4℃;②黄山年降水总趋势呈波动性减少,减少率为-2.28mm/a.20世纪90年代降水偏多,21世纪初降水显著偏少;近20年来极端天气频繁,未来有些极端事件的发生频数还可能会更高.③气候变暖会加剧黄山森林的脆弱性,改变森林结构与分布,致使多数森林群落生产力趋于下降,使动、植物物候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响应(昆虫世代数增加,植物春季发芽提前,秋季落叶期延迟).极端天气对动物取食途径与动、植物栖息地产生毁灭性打击.④黄山区域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的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干扰型式(干扰种类、强度及延续时间)的变化,一方面将使现有黄山松及其生态系统对外来生物的抗性弱化,另一方面将可能激活松材线虫病等外来物种的活性,可能会导致松材线虫病快速扩散与大规模入侵,黄山松将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最终导致严重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⑤气候变暖加剧了黄山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的蔓延,导致农药和除草剂的施用量大增,农民上山乱采滥挖名贵花卉(蕙兰、春兰、独花兰等)、野生食用菌(竹笋、石耳、香菇等),野生观赏树种(黄山杜鹃、黄山松、珍珠黄杨、紫薇、槭树属树种、樟科树种等),中草药(短萼黄连、石斛、灵芝等),其中,短萼黄连因过度采挖以及不合理的旅游开发等已严重破坏其自然生境,目前其野生资源极为稀少;捕猎野生动物现象增多,特别是捕捉棘胸蛙、蛇类、龟类等活动比较频繁猖獗.为此,建议保护区:一要加大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形成良好共识,从自身做起,低碳生活;二要在黄山、十里山、九龙峰等相关自然保护区之间或内部设置物种迁移廊道,扩大生物信息交流;三要开展森林群落迁移和外来物种入侵趋势监测,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为下一步能更加有效地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作准备;四要加强松材线虫病传播和发生规律的调查与研究,利用松褐天牛的天敌昆虫花绒寄甲进行生态防治,最大限度地降低松材线虫病对黄山松安全的潜在威胁;五要吸收保护区周边居民参与发展替代生计产业(如: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园林苗圃等).以最终实现把黄山区域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黄山区域 气候变化 黄山松 自然保护 生物多样性

夏尚光

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合肥市长江西路820号 230031

国内会议

第十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论坛

南京

中文

1-6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