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东北部深秋季节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形复杂,突发性天气灾害频发.仅雷暴天气为例,全省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3.4 天,最高达81.4 天,接近或超过东部沿海一些地区,雷电成灾率较高,雷电灾害频繁发生,危害性较大.随着气候变暖,青海高原的雷暴初终间日数和强度明显增大.以2008 年西宁为例,雷暴初日发生在4 月15 日,比历年提前了19 天;终日发生在10 月22 日,比历年推迟了17 天.这次过程共监测到地闪451 次,其中正地闪32 次,占7%,负地闪419 次,占93%.正负地闪的平均回击电流强度分别为28.0KA和-6.7KA,其中监测到的正地闪的最大电流强度为101.4KA,负地闪的最大电流强度为-69.5KA.这次雷电灾害共造成造成了西宁城市电网12 条10KV 线路在18 点24 分至18 点30 分之间连续跳闸,西宁市夏都大道、五四西路、长江路、互助巷、七一路等路段停电最长时间达9 小时;5 个航班被迫临时降落在银川和兰州机场达5 小时;部分以天然气为动力的城市公交车雷击雷击导致公交加气站跳闸停电,这些公交车因加不上气而停运;许多酒店、餐饮娱乐场所由于雷击停电而导致营业中止、电梯停运等现象,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特别是有些酒店、餐饮娱乐场所楼梯的应急灯损坏导致顾客撤离时引起拥挤和恐慌.可以看出,10 月21-22 日发生的雷暴强度之大、灾害之严重是非常罕见的.为了分析其成因,利用西宁多普勒天气雷达、闪电定位仪、卫星云图、天气图等资料,对2008 年10 月21 日-22 日发生在青海东北部的强雷暴天气的环境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雷暴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影响系统是欧亚上空200hPa到500hPa 均为一脊一槽型,南北经向度大,槽比较深厚且狭窄,锋区较强,为强对流发生提供了水汽条件;从兰州回流到青海东部的冷空气与柴达木盆地东移的冷空气汇合,形成很强的抬升气流,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气温比历史同期偏高左右,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热力条件;两个对流单体进入西宁盆地,分别沿着西宁南山和北山向东移动,最后两个单体移到西宁东侧合并,在整个过程中对流单体进行了4 次加强,4 次减弱的变化,这是造成这次强雷暴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反复发生的主要原因;正地闪的平均回击电流强度和最大电流强度都远远大于负地闪,正地闪是造成这次雷击事故的主要原因.
雷暴 天气 灾害 分析
辛延俊
青海省雷电灾害防御中心,西宁810001
国内会议
沈阳
中文
1-9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