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2011年9月17~18日川北暴雨特征分析

  利用常规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自动站、卫星、雷达资料,对9 月16 日20 时~18 日20 时发生在川北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程来临前暴雨区上空储存着丰富的不稳定能量,大气层结处于对流不稳定状态;高空低槽、低空急流和冷空气是暴雨产生的主要触发系统;乌山阻高崩溃横槽转竖,偏北气流引导的冷空气南下进入盆地,与西南急流携带的暖湿气流在暴雨区上空交汇,由于南北两支急流强劲而稳定,从而在强降水区形成稳定持久的辐合上升运动,导致了暴雨的产生。降水过程中暴雨区上空湿层深厚,水汽辐合位于低层且中心在800hpa 附近,强降水落区与850hpa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相对流;中尺度暴雨的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时段对应较小的TBB 值;35~45dbz的带状对流回波在强降水区上空稳定而持久存在,是造成暴雨的主要原因,径向速度图上“逆风区”的出现,与强降水时段相对应。

横槽 暴雨 垂直切变 急流 逆风区

邓波 王灿伟

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2

国内会议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沈阳

中文

1-19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