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2010年5月华南持续性暴雨的诊断分析及数值试验

  利用NCEP/NCAR 逐日4 次1°×1°的FNL 再分析资料、1979-2008 年NCEP 1°×1°逐日降水资料以及2.5°×2.5°的逐日高度场资料,以1979-2008 年30 年同期降水平均为气候态,对2010 年5 月26-30日的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其降水特征、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及主要天气系统的异常特征,并通过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3.2 进行了有、无青藏高原以及将高原高度降低到临界高度的数值试验,从青藏高原大地形对持续性暴雨过程影响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暴雨的形成原因.诊断分析表明:2010 年5 月26-30 日这次降水过程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降水落区集中在江南和华南一带;高层辐散和底层气旋性辐合的流场相配置,使得华南地区上升运动强烈,且低层气旋性环流区对应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带,通过南支槽和副高源源不断向降水区输送水汽;500hPa 高空大尺度环流形势的持续性异常是造成持续性强降水异常的重要原因.通过数值试验模拟的结果表明:高原大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显著,随着高原的隆升,降水增多,雨带也由北向南移动;高原大地形对大尺度环流系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高原的加热作用使气流过高原时南支减弱,北支加强;高原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作用是使其位置偏南、偏西并稳定维持;高原对西风气流的爬流、绕流作用明显,随着高原抬升,爬坡作用减弱,以绕流作用为主;高原大地形对形成稳定的高原季风环流圈有重要作用;高原的地形阻挡和加热作用,使得上升运动强大且稳定维持,有利于降水的持续.

青藏高原 大地形 持续性暴雨 诊断分析 数值模拟

何钰 李国平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225

国内会议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沈阳

中文

1-10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