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辽宁省高速公路沿线雾的气候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本文采用1957-2006 年辽宁境内高速公路沿线33 个代表站能见度小于1 000 m 雾的资料,分析了辽宁省高速公路沿线雾日的时间分布特征.通过选取内陆及沿海代表站初步探讨了大雾持续时间的周末效应以及大雾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表明:辽宁省高速公路沿线年平均雾日在2.8 d—50.3 d 之间,其中东港雾日最多,新宾次之,朝阳最少.辽宁省大雾主要存在8a 以下的短周期和17a、25a 左右的年代际周期.雾在辽宁省高速公路沿线上一年四季均可出现,相比之下雾出现的次数夏季最多,春季最少,但内陆和沿海地区高速公路沿线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内陆地区高速公路沿线上的雾多出现在秋冬季,而沿海地区雾多出现在夏季.雾多在00 时—08 时生成(70.3%),06 时—11 时结束(61.2%),即雾多在凌晨到日出前后时段生成,在日出后消散.大部分雾持续时间小于12h(95.0%),其中持续3 h 以内的雾发生频率最高(63.2%).分别代表内陆和沿海地区的沈阳、大连两站的大雾年平均持续时间均存在明显的周循环特征.周末效应存在半天的滞后现象,即星期日大雾持续时间最长,星期六和星期一次之.相对湿度和风速也存在较明显的周末效应:两站相对湿度均在周日达一周的最高值,风速在周日达一周的最低值,与年平均大雾持续时间的周分布一致,即在周末湿度较大、风速较小,有利于大雾的维持.辽宁省高速公路沿线雾日变化的整体趋势是:内陆地区高速公路沿线雾日呈下降趋势,沿海地区呈上升趋势.雾日对气候变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响应关系,气候变暖成为内陆地区高速公路沿线雾日减少,沿海地区雾日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岚 唐亚平 赵淼 息涛 王艳丽 张楠

辽宁省气象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15

国内会议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沈阳

中文

1-13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