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1998年夏季高原东南部降水的低频振荡特征

  利用1998 年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 再分析逐日资料以及OLR 等逐日资料,分析了该年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降水的低频特征,并初步讨论了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表明,1998 年夏季高原东南部降水低频振荡存在10~20d、20~30d 及30~60d 的振荡周期,其中高原东南部几次明显的降水过程均主要出现在30~60d 低频振荡的正位相期间.在该低频振荡的正位相期间,对流层中、低层在孟加拉湾北侧存在一个低频气旋,而西太平洋上存在一个低频反气旋,高原南部受到气旋的东北侧的偏南气流以及反气旋西南侧的东南气流的影响;高原到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至南海都是连续的热源区和对流活跃区,只有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存在热汇和弱对流区,这样的配置有利于高原降水而不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降水;而在30~60d 的低频振荡负位相,上述地区风场、热源和OLR 低频分量的空间分布几乎完全相反.1998 年7-8 月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盛期和间歇期,基本对应高原东南部的低频降水间歇期和盛期,这期间有西传的低频分量传播到高原地区,表明该年夏季高原东南部的低频降水可能受其下游地区低频信号的影响.

高原东南部 降水 低频振荡 长江中下游

刘炜 周顺武 杨双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4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4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

国内会议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沈阳

中文

1-13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