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切变线的动力热力特征分析
青藏高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地形环境,形成特有的高原天气系统,切变线就是青藏高原特殊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典型天气系统之一.高原切变线分为横贯整个高原的位于32.5.N附近,高频中心在西藏那曲的横切变线,和分别位于高原东侧陡坡地区(103.E 附近)呈南-北走向或东北-西南走向的竖切变线.横切变线是夏季高原边界层中最重要的天气气候系统,有不少低涡生成在切变线上并沿着切变线东移,或东移中演变成槽或切变线.这些天气系统的活动不仅影响高原地区,其东移发展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影响更为严重.本文利用美国NCEP 提供的1979-2009 年2.5°×2.5°月平均资料以及2000 年以来的1.0°×1.0°每日4 次再分析资料,将高原切变线划分为横切变线和竖切变线,诊断分析高原切变线的平均动力热力特征、不同行星尺度环流背景下的横切变线特征,以及高原竖切变线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 多年平均的500hPa 横切变线处于高原上相对暖湿区中,辐合上升运动与正涡度带吻合,切变线上物理量的垂直分布,450hPa 以下表现为正涡度和辐合区,其上逐渐转为辐散和负涡度;(2) 依据横切变线形成的环流背景场划分的无风带、西风带和东风带切变线,其风场分布有较大差异,温度场特征也明显不同.在三类切变线中,西风带切变线最为深厚,其次是无风带切变线,最浅薄的是东风带切变线.(3) 合成平均分析的竖切变线是位于副高北侧、弱的西风带波动、一个狭窄的辐合上升正涡度带上,切变线南段两侧为反气旋环流.竖切变线上正涡度层和辐合层比较浅薄,主要分布在500hPa 附近,辐合与正涡度中心强度也较弱.竖切变线上整体上升运动特征明显,上升运动可以伸展到200hPa,由于辐合上升运动,切变线上空表现出较湿特征.
高原切变线 动力热力特征 诊断分析
何光碧 师锐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成都,610072;四川省气象台
国内会议
沈阳
中文
1-11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