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利用VHF干涉仪辐射源定位和高速摄像系统对一次多回击闪电的分析

  利用闪电VHF 无线窄带干涉仪辐射源定位系统和闪电光通道高速摄像同步资料,对发生在北京时间2011 年8 月12 日20 点10分22 秒青海大通县地区一次有4 次继后回击的负地闪放电通道做定位和光学特征对比和综合分析,通道亮度同步资料能补充VHF 干涉仪辐射源定位先导通道的电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初始流光起源于位于地面上空4 公里的中部负电荷区域,向下不断发展,以先导形式出云并触发回击,与此同时在通道中上位置有一向上发展的分支。对于整个过程,定位结果在主通道结构和分支方面和光学通道能很好的匹配,4 次继后回击的先导由高度电离的原通道接地触发回击,辐射源少,是直窜先导。同时光学高速摄像资料记录到了一次时间周期几十微秒接地的放电过程和一次M 过程,速度量级达到107m/s,参考光学通道资料定位出辐射源定位结果。对比干涉仪辐射源定位和光学通道定位结果,本文计算了利用这两种手段定位出得先导的速度,参照精确度很高的三维辐射源定位系统的时空信息,分析两种不同手段计算先导速度的差异性,光学定位先导速度与干涉仪定位先导速度两者在速度量级上先导速度保持高度一致,但在数值上得出计算的精度干涉仪辐射源定位高于光学通道定位。本文仔细分析了这次闪电云内云外通道发展和连接过程,详细讨论了一次负电闪多次回击放电的形成过程。

负地闪 干涉仪VHF 辐射源定位 高速摄像 多回击 直窜先导

余海 张广庶 李亚珺 王彦辉 武斌 张荣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

国内会议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沈阳

中文

1-2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