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WRF模式微物理方案对雷暴模拟效果的影响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WRF 模拟雷暴效果及利用WRF 模式来进行雷电潜势预报的可行性,本文利用WRF模式并调用三个不同的微物理方案来针对2008 年5 月27 日发生在南京市区的一次雷暴过程进行三次模拟,通过对三次方案所模拟出来的雷达回波图与实际情况做对比,可以看出case2 和case3 的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同过分析三次方案所模拟的雷暴过程发生前的总含水量和垂直速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情况可知在实际雷暴发生的时间,case2 所模拟的雷暴云处于成熟阶段,case3 所模拟的雷暴云则处于初始阶段,通过分析水汽通量散度的垂直分布来讨论雷暴发生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可知,在雷暴发生的成熟阶段,底层的水汽通量散度以辐散为主,然而在雷暴发生的初始阶段,则以辐合为主,通过分析比较假相当位温的分布情况来讨论雷暴发生的温湿情况,可以看出在雷暴的成熟期,雷暴发生区域内的假相当位温线要比其他地方低,说明该区域比较稳定,而在雷暴发生的初始期,雷暴发生区域内假相当位温线有明显的凸出,表明该地区中低层垂直方向上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使底层水汽、能量向上混合输送。通过分析对比强对流指数随时间的演变情况来判断三次模拟过程雷暴发生的时间。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Purdue Lin 可以更好地模拟出雷暴过程的实况。

WRF 雷暴 微物理方案

龚嘉锵 郭凤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 210044

国内会议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沈阳

中文

1-8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