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闪电定位系统(WWLLN)探测效率初步分析
雷电灾害直接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对雷电活动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WWLLN(World-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闪电定位系统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和开发,建设该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对全球的闪电活动进行实时探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WWLLN 系统探测站点数目增长速度显著加快,WWLLN 系统使用闪电发生时产生的甚低频(VLF)波段(3-30kHz)电磁波信号进行工作,由于甚低频信号的传播特性使得雷电可以在数千公里外被仪器所探测到.我国幅员辽阔,部分区域闪电定位系统还未能完全覆盖,此时对于能够在大范围进行闪电监测的WWLLN 系统就显示出了独特的优点.本文通过使用2009 年6、7、8 三个月,纬度 30°N 至 36°N、经度 115°E 至123°E 区域内的江苏省闪电定位(ADTD)系统与WWLLN 定位系统的数据,通过建立时间及空间窗口,以ADTD 系统数据为基准,评估了江苏省及周边区域内WWLLN 系统的探测效率.以地闪电流强度及探测时间两方面展开对探测效率进行了具体讨论.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内,两套系统反映出的闪电日变化趋势比较吻合,两者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81,呈高度相关.WWLLN 系统对地闪、云闪、总闪的探测效率分别为11.12%、1.162%和3.152%;对正、负地闪的探测效率分别为20.06%和13.93%,WWLLN 系统的探测效率在电流强度较小时呈现低谷状态,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大探测效率逐渐增加,对于正闪的探测效率要高于负闪.WWLLN 系统对于小电流闪电的探测效率要低于ADTD 系统,探测效率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电流强度.并且WWLLN 系统探测效率受电离层变化的影响,夜间探测效率总体上要大于白天的探测效率.
WWLLN ADTD 探测效率
杨宁 张其林 耿雪莹
中环光伏系统有限公司,南京21000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物理学院,南京 21004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物理学院,南京 210044 河北省廊坊市气象局,廊坊065000
国内会议
沈阳
中文
1-16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