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辽宁省两次区域性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h 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2009 年2 月12—13日和2010 年3 月14—15 日两次区域性暴雪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冬季乌拉尔山阻高的稳定维持,有利于中纬度高空槽的生成,它的东移与辽宁降雪密切相关。两次过程在50—60°N 之间建立的低涡以及东北西南向的大槽是产生辽宁区域性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如螺旋度、涡度、温度平流和水汽通量散度等为暴雪落区和持续时间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区域暴雪过程 乌拉尔山高压脊 环流形势 垂直螺旋度 假相当位温 水汽通量散度

辛艳辉 王宪彬

辽宁省阜新市气象局 辽宁 阜新123000

国内会议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沈阳

中文

1-12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