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江淮流域三次致涝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2011年梅汛期江淮流域暴雨频发,6月下旬到7 月中旬江淮流域出现三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造成扬州境内出现近年来罕见的内涝。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中尺度加密站资料、雷达资料和数值模式产品资料对比分析了6 月25 日、7 月5 日和7 月12 日发生的三次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6 月25 日、7 月12 日强降水发生受西风带冷空气南下与低空倒槽发生相互作用,倒槽东侧的偏南气流提供充足的水汽,前者为1弱冷空气与强热带风暴“米雷”外围云系结合的降水,属稳定性降水,后者为对流性降水;7月5日强降水发生于副高边缘,主要由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以及低空西南急流提供的充足的水汽供应所致。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图可以较好的追踪强降水回波,在开展大暴雨天气联防和短时临近预警中凸现作用。

江淮流域 大暴雨 对比分析

康建鹏 范文 柏中绘 张丽婷 戴玥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气象局,扬州 225009

国内会议

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极端天气事件与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论坛

石家庄

中文

1-6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