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侧枝着生位置对泡桐抹芽接干生长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完善泡桐抹芽接干技术,本文以人工接干两年后的毛白33 泡桐研究对象,研究了侧枝不同着生位置对泡桐抹芽接干生长的影响.在接干芽下保留第1~2对侧芽、第3~4对侧芽、第5~6对侧芽使其萌发成枝,抹除其它侧芽萌发的侧枝,用全抹侧芽作对照,分别用To、T1、T2、T3 表示.研究结果表明:(1)T0-T3 抹芽处理下泡桐接干胸径分别为8.9 cm、9.5 cm、8.4 cm、9.0 cm,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2)T0-T3 不同抹芽接干处理的地径分别为12.5 cm、10.6 cm、9.5 cm、7.4 cm.保留第5~6对侧芽成枝与全抹侧芽情况下主干地径较大,保留第1~2对和3~4对依次递减.T2 与T3 差异显著.(3)保留接干芽下第1~2对侧芽萌发成枝的接干高较大,保留第5~6对侧芽萌发成枝次之,全抹下侧芽与抹除接干芽下第3~4对侧芽成枝较小.但方差分析显示差异不显著.(4)保留接干芽下第5~6对侧芽萌发成枝使得抹芽接干形率较小,其它抹芽处理稍高(5)不同抹芽方式对泡桐抹芽接干的错位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T0、T1、T2 抹芽处理的错位距离较T3 抹芽接干处理的大,且个体间差异较大,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总体看来抹芽接干时,保留2对侧芽萌发成枝的位置对毛白33 泡桐主干胸径、接干高、接干形率、接干错位距离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显著,仅仅T2 与T3 处理在地径上差异显著.这表明在抹芽接干情况下,只要侧枝数量一定,不管着生于树干的什么位置,都不影响泡桐树干的生长.究其原因,可能在保持上部侧芽萌发接干情况下,保证了泡桐顶端优势的存在;在第一年抹芽接干时,由于树冠未郁闭,不同着生位置的侧枝生长发育环境基本一致,保证了光合产物总量的基本一致;由于试验林分密度较大,接干后第2a 林冠逐渐郁闭,下部枝条作用减弱,上部接干枝对树干的生长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侧枝着生位置作用较弱.其结果,下侧芽萌发成枝数量决定着光合产物的总量,在相同侧枝数量情况下,光合产物总量基本一致,而光合产物的分配并没有因为侧枝着生位置而发生变化.该结果与在高密度自然整枝条件下毛白33 泡桐下侧芽萌发成枝对树干生长具有显著影响的结论不同.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泡桐抹芽接干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本试验初植密度较大,试验周期仅2a,还不能代表泡桐生产密度下一个轮伐期不同抹芽方式对泡桐抹芽接干生长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毛白33泡桐 侧枝 着生位置 抹芽接干

刘震 王艳梅 王玲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国内会议

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

成都

中文

1-5

2010-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