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长江滩地不同树种配置模式生长生理特性研究

  针对长江沿岸滩地低湿、芦苇丛生,且有季节性水淹的立地条件特性,试图从工程造林整地措施着手通过抬高地面,营造以杨树为主要树种,江南桤木和苏柳799为伴生树种的混交林,开展对该林分的生长、生理特性进行研究,为阐明长江滩地高效利用模式构建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各杨树无性系间生长差异显著,其中447 杨在造林2年后高径净生长量最大,表现最佳,I-72 杨最小。伴生树种相对生长缓慢,其生长量均小于杨树生长量,桤木在林分幼龄期生长最慢。(2)根据不同杨树无性系一年的单株生物量调查分析,各杨树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其中95 杨的单株生物量最大,I-72 杨的单株生物量最小。(3)对不同树种光合特性日动态变化和年动态变化比较显示各树种间差异极显著,杨树各无性系中447 杨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最高,伴生树种柳树其均值高于桤木。(4)通过对杨树无性系生长特性和光合生理特性进行分析,经综合评定,适宜滩地相似立地条件下造林的杨树无性系排序为:南林95 杨>447 杨>南林895 杨>NL-80351 杨>328杨>35 杨>I-72 杨。

生态工程 长江滩地 杨树 树种配置

囤兴建 徐锡增 方升佐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210037

国内会议

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

成都

中文

1-7

2010-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