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克隆植物中国沙棘种群动态及其机理

  中国沙棘能够通过克隆繁殖调节维持种群的稳定性或持久性,但克隆繁殖调节与克隆器官生物量投资及其分配的关系尚不明确。为此,本文以中国沙棘人工林为材料、以样地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法”和“样地编年序列法”对克隆种群、母株种群、子株种群的密度以及种群年龄结构、生物量、克隆器官生物量投资与分配的时间动态规律及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子株种群密度变化对克隆种群密度动态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演替进展,子株种群密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趋势,其个体数量占克隆种群个体总数量的百分比由0 升高到95%以上。(2)子株种群密度动态还决定克隆种群年龄结构变化。随着子株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的变化过程,种群的年龄结构由增长型发展到稳定型再到衰退型,然后随着林窗的出现种群通过子株的出生与存活调节使年龄结构恢复到增长型。(3)种群通过调节克隆器官生物量分配制约子株的出生及存活,子株密度与克隆器官生物量分配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种群恢复过程中生物量分配相对于子株种群密度变化具有前置效应,即克隆器官生物量分配在15a 开始回升、子株密度却在18a 才开始回升,说明克隆器官生物量投资和分配加大是克隆繁殖能力恢复的前提条件。(4)克隆器官生物量投资和分配、子株种群密度以及克隆种群年龄结构动态之间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克隆生长旺盛期,克隆器官生物量投资和分配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大而上升,子株种群密度随之上升、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或稳定型;克隆生长衰退期,克隆器官生物量投资和分配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大而下降,子株种群密度随之下降、种群年龄结构转变为衰退型;克隆生长恢复期,克隆器官生物量分配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大而上升,子株种群密度随之回升、种群年龄结构恢复为增长型。

中国沙棘 子株密度 年龄结构 克隆繁殖 生物量分配 黄土高原

刘明 李甜江 李根前 贺斌 陈诗

西南林业大学,昆明 650224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国内会议

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

成都

中文

1-9

2010-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