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马尾松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与效益的影响研究

  用马尾松造林密度试验林21a的逐年观测资料,分析了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A、B、C、D(1 667、3 333、5 000、6 667 株·hm-2 ) 4种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与经济效益均有显著影响.结论如下:(1)密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密度对马尾松林分的平均高与优势高生长无显著影响.林分郁闭后胸径生长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且差异显著,同龄胸径变动系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林木单株材积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蓄积生长量幼林期与密度呈正相关,随着林龄增长差异变小,16年生后已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在营林生产中盲目加大造林密度不能提高蓄积量.冠幅随密度增大而减小,但随着林龄增长,各密度的冠幅均有逐步变小并趋于稳定的趋势.冠高比随密度增大而减小,但随林龄增长冠高比差异变小,高径比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对于工业用材应适当密植,降低树干尖削度. (2)密度对材种出材量的影响.造林密度对林分出材量在前期呈正相关,但随林龄增长趋于相近.马尾松人工林中、幼林期总出材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大,但随着林龄增长出材量逐渐接近.随着林龄的增大,各处理的株数按径阶分布曲线的峭度值减小,密度增大时林木直径集中分布在较少的径级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大,小径阶株数及小径材出材量所占的比例增大,在营林工作中应在中龄期间伐部分小径级木,让林木集中分布在较少的大径级范围内以提高木材径级规格.21年生林分A、B、C、D 各密度的出材量分别为300.13m3·hm-2 、309.94m3·hm-2 、303.19m3·hm-2 、313.30m3·hm-2. (3)不同造林密度的效益评价. 各处理的产值与净现值随着林龄增长与密度的相关性均由正相关转化为负相关性.各处理的产值随林龄增长而增长,幼林期(11年生前)高密度处理的产值高于低密度处理,进入中林期各处理的产值开始接近,中林后期(16年生后)低密度处理的产值开始高于高密度处理,且差异逐步扩大.净现值峰值出现的时间随密度增大而推迟,越过峰值后均随林龄增长而下降,高密度处理的净现值峰值时间出现在中林期(16年生前),而低密度处理的净现值峰值时间出现在中林期后(16年生后).随着林龄增长各密度处理的内部收益率均呈下降趋势,并且趋向接近.21年生时为10.2~10.8%.所以,20年生后采伐经济效益不太理想.综合林分生长状况与效益评价,高密度C、D处理的经济收获期宜在16年生左右,低密度的A、B处理的经济收获期宜在19年生左右.高密度造林很难提高出材量与经济效益.因此,在营林生产中应根据培育目标选择科学的造林密度.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培养短周期工业用材(如纸浆材、纤维原料林) 造林密度可选取接近B处理的密度,即2 200~3 300 株·hm-2,有利于缩短轮伐期,培育大、中径材造林密度宜选择A密度为参照,即1 667~2 200 株·hm-2.

马尾松 造林密度 密度效应 效益评价

谌红辉 丁贵杰 许基煌 温恒辉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广西凭祥532600 贵州大学林学院, 贵阳 550025

国内会议

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

成都

中文

1-8

2010-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