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省级尺度森林破碎化特征评价
提取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星影像地图中的道路数据并将之整合进全球最新300米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库Globcover v2.2,在3×3分析窗口下采用森林破碎化分析模型将中国大陆31省份森林归并为内部、孔洞、边界、斑块、过渡及未确定6种破碎化成分,同时识别各省森林人为干扰空间位置及烈度,以此建立省级尺度上具有明确空间意义的森林破碎化及森林干扰模式地图.然后计算景观类型间的空间关联指数来刻画森林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农田、城市、自然)的空间交互效应.结果表明:福建、内蒙、江西、浙江及西藏五省森林的破碎化程度较低,而河北、北京、山东、江苏、上海及青海森林破碎化程度较高.重庆、西藏、云南、浙江、河北的森林人为干扰广泛存在且干扰烈度较高.另外,江苏、重庆、青海、山东、上海等区域内的森林与农业土地利用的空间关联度较高,黑龙江、吉林、内蒙、辽宁等地的森林与自然干扰土地利用类型的关联度较高,各省份森林与城市类型连接的可能性都较低.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的森林破碎化主要驱动力在于庞大人口压力驱使下的农业土地利用的无序扩展;(2)由森林破碎化模型所导出的具有明确空间含义的森林破碎化、干扰模式地图是制定科学土地利用决策、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林业可持续经营战略发展的基础,具有传统景观指数分析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3)森林破碎化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涉及政策、经济、法律、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社会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对森林经营实践进行科学的调控,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政策法规,加强宣传教育以提升国民保护森林的意识,从而减轻对现存森林的干扰,降低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森林破碎化模型 移动窗口 人为干扰 景观指数
李明诗 毛丽君 孙飞 陈敏学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9
2010-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