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黔西南州现有森林面积1128 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44.75%,森林蓄积量1882.3万m3,平均单位森林蓄积量却从1975年的4.33 m3/亩下降为1.67 m3/亩,远远低于全国森林单位蓄积量5.73m3/亩的平均水平.森林质量的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和不断扩大的石漠化,使贵州10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特别是那些生长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有植物,如辐花苣苔、黔苣苔、壶花黔苣苔、长瓣马蹄荷、喙核桃、贵州山核桃、册亨柯和无鳞柯等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1987-1999年,石漠化面积从8.3 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0.5 万平方公里,12年净增2.2万平方公里.其中近80%发生在贵州和广西.贵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积3.5 万多平方公里,占省内国土总面积的20.39%,而且土地石漠化还在以每年90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黔西南州石漠化面积达5030 平方公里,约占州国土面积的30%.其中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近3000 平方公里,约占石漠化面积的60%,潜在石漠化面积2114 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2.6%.石漠化面积增加,真正意义上的森林面积减少,喀斯特森林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进展演替,反而因人为需要砍掉了较为良好的乔木,退化成灌草群落、灌木灌丛群落,而这些群落被纳入到有林地中计算森林覆盖率;覆盖率增加了,森林质量却降低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也退化了,森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了.更重要的是生物多样性相对减少了.石漠化治理中要考虑生物种类及生境条件是一个具有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的因素,要以修补恢复喀斯特山区的生物多样性结构和被干扰的生态系统成分、结构与功能,恢复或重新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区域生态系统为指导思想,同时充分挖掘利用喀斯特山区资源,是生态建设的目标.遵循生态适宜性与物种共生原理、生态位理论与物质流原理、生物群落演替理论、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喀斯特山区旅游景观生态原理建设等科学方法,按适地适树要求正确选择适宜的石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目标植物种类,并使其与立地生境寄生共存,达到植被恢复与立地改造双赢效果是石漠化治理的关键技术.以地带性植被恢复、自然植被风貌、整合与优化生态环境为宗旨,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整体优化、种类多样,安全健康、经济实用的原则,寻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最佳结合点,是搞好石漠化治理和开发利用的切入点,是实现石漠化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石漠化现象经过3-5年的封山育林就能进展成为草灌丛;草灌丛经过8-10年的进展演替后,即成为藤刺灌木灌丛群落,再经过8-10年的进展演替后,成为灌乔过渡阶段,经过8-10年进展演替后成为乔林群落阶段,最后经过8-10年的进展演替后成为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林阶段,整个过程共需要40-50年的时间.在石漠化治理中,不仅需要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群众的生存生活问题.黔西南州现有58.24 万户农村居民.在炊事使用能源中,以煤和柴草居多.主要使用煤的21.16 万户,占36.34%;使用柴草的33.82 万户,占58.07%.在治理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更要解决好通电、通路困难特别是解决好炊事能源的使用问题.
石漠化治理 生物多样性 生态适宜性与物种共生 生态位理论与物质流原理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森林生态旅游
吴迎福 王亚蓉
贵州省 义兴市 562400 黔西南州林业局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09-118
2010-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