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森林资源空间布局的林业改革发展研究Ⅱ--平原区
林业发展区域布局是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林业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经济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等对地域进行划分,明确各区域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和生产力布局,统筹谋划林业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生产,正确引导林业走向,逐渐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协调的现代林业格局。在此基础上,河南省依据国家有关林业发展区划的要求,在不打破县级行政界线的前提下,将全省分成13个三级区。为探索不同条件下的林业改革发展模式,根据自然区域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将全省13个三级区归纳合并为山地丘陵区和平原农业区两大区域。河南省平原地区是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河南重要的商品材生产基地。由平原绿化到平原林业的转变,大致经历了以营造防风固沙林为主的平原绿化初始阶段、以“四旁”植树为主的平原绿化初级阶段、以农田林网建设为主的平原绿化综合治理阶段、以多林种多类型相结合的平原绿化体系化建设阶段和以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扩建平原农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和平原林业产业体系为标志,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的高级平原绿化阶段等5个阶段。平原林业增加了森林资源,改善了人居环境;保障了粮食安全,扩大了环境容量;推动了林业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平原地区林业产权的变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林业“三定”阶段、四荒拍卖阶段、市场化探索阶段和完善深化阶段,同时,这个过程是和这一时期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的。这个过程又是曲折的,但在这种曲折中,林权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原创性、伴生性、兼容性、流动性是平原林改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贯穿于从平原绿化到平原林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在平原林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林权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一直进行着适应性、渐进式的改革,使平原地区集体林地林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逐步分离,逐步清晰,最终形成了产权多样化格局。在这个长期改革过程中,河南省始终坚持把农民群众作为改革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其首创精神。其核心内涵是:真正让农民群众自愿参与,自发实行,自主决策,自我完善。河南在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结合上、在造林与流转的结合上、在公平与效率的结合上、在管理与服务的结合上,对平原林业改革发展机制进行了创新探索。同时,也提出了积极探索集体林改配套服务办法,促进林业的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放活商品林采伐管理,推动林业的产业化进程;鼓励组建林农专业合作组织,提高林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对平原林业改革发展的财政支持等平原林业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空间布局 平原 林权改革 林业发展
唐卫平
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河南郑州市,450045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8
2010-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