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太湖流域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评估与驱动力分析

为了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太湖流域各级政府着力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推行“水改旱”耕作,鼓励农民撤出水稻种植面积,大力推广经济林果、花卉苗木、特色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然而,“水改旱”是否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有效措施,则有待于进一步论证.本文在常州市武进区开展农户问卷调查,当地的“水改旱”率高达53%.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农户倾向于对经济树木进行更多的肥料投入,经济树木的氮磷施用强度均明显高于大田作物.高肥料投入必然会造成较高的养分流失量.计算结果显示,当地种植业氮素流失量的69%和磷素流失量的78%均来自经济树木种植.另一方面,水田改为旱地种植经济树木却可以明显减少劳动力的投入并大幅度增加家庭收入.太湖流域大面积水田改为旱地种植经济树木,事实上是农户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决策时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水改旱”政策与其说是当地政府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不如说是当地政府弥补劳动力短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农业面源污染 控制技术 种植结构调整 驱动力 太湖流域

焦雯珺 闵庆文 袁正 成升魁 李文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国内会议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

成都

中文

101-109

2013-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