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不同树脂粘接剂粘接界面微裂隙的观测与评价

目的:比较3种树脂粘接剂与牙齿粘接界面的微裂隙,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5颗人离体第三恒磨牙,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每组5颗),颊侧备洞后,分别用全酸蚀粘接剂(3M ESPE Adper Single Bond 2)(A组)、双组分自酸蚀粘接剂(3M ESPE Adper SE Plus)(B组)和单组分自酸蚀粘接剂(iBond Self Etch)(C组)进行粘接,树脂充填.扫描电镜下定点测量充填体侧壁、底壁与牙体间的微裂隙宽度,所有试样经3000次冷热循环后再次测量.使用秩和检验比较3组组间差异和冷热循环前后差异.结果:冷热循环后各组侧壁或底壁的微裂隙宽度均比冷热循环前显著增加(P<0.05),冷热循环前后A、B、C组侧壁或底壁微裂隙宽度增加量”侧壁:1.33(1.14,1.74)、1.27(1.04,1.86)、1.11(0.55,1.46) μm;底壁:2.22(1.36,2.50)、1.91(1.48,2.88)、2.38(2.08,2.47)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树脂粘接剂对牙齿粘接性能的影响无差异;冷热循环可破坏粘接界面的稳定性。

口腔修复 树脂粘接剂 牙齿粘接界面 微裂隙 评价体系 稳定性分析

何敏 张祖太 丁宁 葛丽华 刘艳

100050 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北京口腔医学研究所

国内会议

中华口腔医学会第15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

上海

中文

102-106

2013-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