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量变而无质变:清朝道光时期的财政收支
清代的财政收入包括田赋、盐课、关税、杂赋、捐纳和报效,支出则分为皇室经费、俸禄、兵饷、驿站、科场学校、河工塘工经费.道光时期,地丁银始终是最重要而稳定的财政收入,其它各项收入有一定的波动,但意义有限.这表明,即便此时中国已经开始向近代社会迈进,但基本的财政收入格局并未发生改变.与此同时,支出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从总体上说,财政收支尚未走到崩溃的边缘.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光萧条”说似值得商榷,可将其概括为”有量变而无质变”的过渡型财政.另一方面,清廷对全国财政的控制能力已降至极低水平,即便发生巨额的支出,如军需、河工及赈济等,也仍然凭临时的调补来支持,可见统治者尚缺乏长远的打算和通盘的考虑.可以断言,即使没有发生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清代的财政体制也到了必须做全新调整的时候.
道光时期 经济建设 财政体制 控制作用
倪玉平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32-349
2013-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