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清代及民国时期祁连山区的多民族移垦过程

祁连山横亘于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湟水谷地及柴达木盆地之间,是由多组平行山脉所组成的巨大山系。这里地势高拔,气候寒凉,历史上长期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清代已降,祁连山南北的纯牧业格局渐次发生变化,农区日趋发育并扩大,到民国末已辟出面积大小不等的许多纯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参与祁连山开垦的都是来自各地的移民。多民族共同参与是祁连山移垦的显著特点,随着移垦时间的延长和垦区日益向山内深入,这一特点益发明显。最初是回汉两族开垦,继之演变为回汉土三族开垦,再后来藏族、撤拉族垦民也加入进来,形成“五族并垦”的局面。这一景象是同时期内蒙古、新疆等移垦区所没有或予以充分表现的,显示了祁连山移垦特有的地域背景和地缘环境。

农牧区移垦 民族融合 历史演变 祁连山区

闫天灵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

武汉

中文

224-233

2012-10-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