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记忆建构与主体缺席--以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为分析对象
魏德圣导演的《赛德克·巴莱》号称是台湾第一部民族史诗电影.电影所反映的是著名的”雾社”事件,围绕这一事件,以往的叙述和各种仪式性实践已经形成了固化同时也是偏执的社会记忆,这种社会记忆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确认他者,以促进和完成台湾社会的自我认同.但是,台湾自解禁以来,社会认同日趋多元化,这也为像类似”雾社事件”这样的历史事实提供了重述的可能.在此意义上,《赛德克·巴莱》就应当被视为台湾社会对族群记忆重构的一次努力,一次全新实践.然而,由于电影所反映事件本身的限制,认同确认的主体却指向不明,导致影像叙述与认同主体的悖论.
电影作品 《赛德克·巴莱》 族群记忆 文化认同
洪长晖 周岩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157-161
2012-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