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及环境质量评价

2010年5月与8月对黄海三角洲湿地7个潮间带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调查,研究了其物种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优势种等群落结构特征,并采用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对该区域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调查中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33种,隶属于软体动物(16种)、甲壳动物(9种)、多毛类环节动物(4种)、鱼类(2种)和腕足动物(1种);优势度指数较高,群落优势种较为集中,主要为光滑河蓝蛤、彩虹明樱蛤、泥螺、托氏昌螺、短文蛤、拟沼螺、双齿围沙蚕、日本刺沙蚕和四角蛤蜊;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92.30 ind·m-2和658.94g·m-2,因季节及环境状况差异而不同;由MPI评价结果可知,黄海三角洲湿地潮间带总体为清洁和轻度污染,环境质量良好.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质量评价 资源保护

董贯仓 李秀启 刘峰 朱士文 刘超 秦玉广

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国内会议

2011海洋资源科学利用论坛

烟台

中文

256-272

2011-09-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