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回肠炎感染情况的调查及其对临床控制的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猪回肠炎(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感染情况调查以及药物防控治疗的报道很少,虽然已有血清学调查情况报道,但粪便样本PCR检测调查猪增生性肠炎感染动力学的报告尚不多见。为进一步了解回肠炎在猪场中的发病规律,对中国东部5规模化猪场(基础母猪头数从200-10000头不等)进行了胞内劳森菌(回肠炎的病原菌)粪便排毒情况的调查,用以更好地指导回肠炎药物控制的设计。 此次抽样调查的猪场全部为规模化猪场,场内日常管理非常规范,免疫程序和用药体系都非常完善,但是各个日龄段的胞内劳森菌阳性率仍然很高,最早发病日龄是4周龄,虽然最早发病日龄不同,但明显早于美国和德国,美国中西部临床上通常在10-12周龄开始粪便排毒和血清转阳。德国在9-10周龄猪粪便样本中首次检出胞内劳森菌。首次发病日龄的不同,可能与各猪场的用药体系有关,发病日龄较迟的猪场与保育期使用抗生素有关,推迟了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病日龄,减少了胞内劳森菌排毒量。 根据临床表现和药物控制效果分析,在13-16周龄期间,进行枝原净+金霉素的药物保健程序,可同时有效控制疾病,成功克服商品猪“13周龄墙”现象,给猪场带来功半事倍的效果。同时,对于母猪进行合适的药物保健,定期清楚体内的各种细菌行病原,非常重要。
猪回肠炎 胞内劳森菌检测 药物控制 效果评估
杲向荣 李龙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诺华动物保健有限公司
国内会议
福建三明
中文
173-176
2013-04-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