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运动点针刺治疗胸腰段脊髓损伤的疗效对比分析

背景:运动点是指肌肉中神经末梢集中的地方,也是兴奋性最高的部位,在运动点用最弱的电流刺激体表能引起被刺激肌肉的最大收缩。由此设想,针刺运动点并予脉冲电刺激,可能会取得优于非运动点的经络穴位的疗效。目的:客观评价针刺截瘫患者双下肢肌肉运动点与非运动点的经络穴位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该病探索一种安全有效的针刺治疗新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48例符合研究标准的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运动点针刺,对照组采用非运动点的经络穴位针刺。两组每日治疗一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两天,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1个月、2个月、3个月、随访时(全部疗程结束后1个月)分别进行ASIA感觉(针刺觉、轻触觉)评分、ASIA运动评分、改良Bathel指数(MBI)、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结果:从增长趋势看,在观察的4个月内,所有患者的针刺觉、轻触觉和运动评分有呈增长的趋势,但是趋势不为线性,而且增长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即抛物线形式增长,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平均变化趋势相同。其中,针刺觉的回归模型方程为y(估计值)=78.467+3.799time-0.640time2,轻触觉的回归模型方程为回归模型:y(估计值)=76.943+2.803time-0.487time2,MS的回归模型方程为y(估计值)=58.556+4.415time-0.659time2。无论在对照组和治疗组,MBI和FCA两个指标的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均有增长的趋势,且趋势大致呈线性;两组增长趋势不同,治疗组的增长幅度更大些。其回归模型为y(MBI的估计值)=39.998+4.977time+3.295time*treat,y(FCA的估计值)=56.842+5.111time+2.124time*treat,即说明两组的近期治疗效果无差别,但是治疗组的远期效果更优。结论:运动点针刺法和非运动点的穴位针刺法均能改善外伤性胸腰段SCI患者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综合功能;但从远期效果来看,运动点针刺法能更明显地改善外伤性胸腰段SCI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综合功能,其远期疗效是优于对照组。

脊髓损伤 针刺治疗 运动点 疗效评价

王文春 秦慧慧 葛杜娟 庞日朝 王彧 赵娟妮 江玥 孙年怡 张安仁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康复医学科,四川成都 610083 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康复医学科

国内会议

2012‘四川省针灸学会学术年会

四川西昌

中文

33-37

2012-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