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浅谈“得气”与“针感”

得气,是针灸学传统术语,源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说明得气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元代的《标幽赋》中进一步描述气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并同时提到了医者手下的感觉,“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紧涩而已至”。针感,是现代针灸临床中出现的新名词,是针刺治疗时能感觉到的一种反应,包括患者和医者两方面的感觉。当针刺人脑穴一定的深度或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后,患者针下有酸、麻、胀、重等自觉反应,有时出现凉、热、痛、痒、抽搐、蚁行等感觉,可沿一定方向和部位不同程度的扩散及传导。而医者持针手指会有针下有沉紧、涩滞的感觉。通过对得气与针感的思考,认为有针感一定得气,得气不一定有针感,即针感是得气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针感并不能与疗效等同。现在许多人所提到的“得气”或酸麻胀等感觉只能称之为针感,不能等同于得气。

针灸理论 学术思想 疗效评价

沈彬慧 余舒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0075

国内会议

2012‘四川省针灸学会学术年会

四川西昌

中文

186-188

2012-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