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草鱼混养系统细菌数量变动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

  于2011年5月20至10月15日对淡水集约化养殖池塘水体和泥样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鲤鱼(Cyprinus carpio)5种不同混养系统水体、底泥中的异养菌、弧菌的变化情况,并利用Biolog ECO微板对水体和底泥的微生物群落代谢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养殖过程中水体和底泥异养细菌、弧菌的数量波动性较大.在各养殖模式下,水体中异养菌数量的变化趋势不同,底泥中异养菌数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下降趋势.水体中草鱼单养模式的弧菌数的变化趋势与其他四组不同,在后期显著高于其他组.底泥中各处理组弧菌数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在七月份达到峰值.Biolog生态板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模式环境中细菌群落对碳源利用以及细菌群落多样性均存在差异.水体中,草鱼和鲢鱼混养系统(GS),草鱼、鲢鱼和鲤鱼混养系统(GSC)的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显著低于草鱼单养(G)、草鱼和鲤鱼(GC)组(p<0.05).底泥中,三元混养模式的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要高于一元模式,二元模式.

草鱼 混养 细菌 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郑瑶瑶 田相利 王芳 董双林

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266003

国内会议

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厦门

中文

113-113

2011-11-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