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孔鲍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自交和杂交子一代的育苗及工厂化养殖效果研究
利用采自越南海域的杂色鲍野生群体(Y)及取自湛江海域的杂色鲍养殖群体(Z)进行群体间的杂交和群体内自繁,共获得四个交配组合即:野生鲍自繁(YY)、养殖鲍自繁(ZZ)、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正交(Y♀×Z ♂,简称YZ)和反交(Z♀×Y♂,简称ZY)的子一代F1,并对子一代F1的育苗及工厂化养殖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交配组合F1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及幼体附着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正交、反交及野生鲍自繁幼体变态率分别为75.5%、75.1%和75.6%,显著大于养殖鲍自繁组成活率(65.3%).稚鲍培育期及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正交与反交组合F1代的壳长和成活率均显著大于自交组合组(P<0.05).受精后360天,正、反交组合野生鲍自繁(YY)及养殖鲍自繁(ZZ)F1代的壳长分别为51.6mm、49.9m、44.3mm和41.7mm,成活率分别为87.8、89.2、54.5和73.1%,野生鲍自繁(YY) F1代的壳长显著大于养殖鲍自繁(ZZ)组(P<0.05),但成活率显著低于养殖鲍自繁(ZZ)组.杂交组合所显示出的良好的杂种优势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明群体间的杂交将可能是养殖杂色鲍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杂色鲍 杂交 杂种优势
包秀凤 刘建勇 杜涛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25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122-122
2011-11-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