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弧菌不同感染模式下对斑马鱼的致病力
本文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以浸泡感染、创伤感染、肌肉注射、腹腔注射、(17±2)℃腹腔注射、菌株活化2次后腹腔注射6种不同的感染方式,分别对浓度为106、107和108 CFU/mL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进行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斑马鱼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容易受到感染,单纯的浸泡不会被感染,但创伤后再浸泡则会感染。腹腔注射的累积死亡率高于肌肉注射,低水温下(17±2)℃对斑马鱼腹腔注射,感染结果显示累计死亡率大大降低,而将菌株活化2次后再对斑马鱼腹腔注射,感染结果显示累计死亡率则出现上升。感染死亡的斑马鱼均从体内重新分离到接种菌,并伴有脏器出血及败血症。表明斑马鱼可作为研究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副溶血弧菌的体内感染机制及毒力因子功能等奠定了基础。
副溶血弧菌 斑马鱼 致病力 感染模式
张永华 范斌 宋增福 张庆华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省部共建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239-239
2011-11-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