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大学影像与三十年代中国教育电影运动
20世纪30年代,在蔡元培等积极倡导下,致力于国家复兴和精神启蒙的金陵大学拍摄了一批风格独特,涉及民俗风光、科学常识以及现代化建设的电影,旋即引发了当时声势颇为浩大的中国教育电影运动.早期教育电影体现着”现代化自觉”,而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电影教育化”、”教育电影化”的倡导浮出后,代表知识界观念和声音的金陵大学影像生产,在校长陈裕光、理学院院长魏学仁和卓越的科技型电影艺术家孙明经的努力下,不仅数和质扩张,创作机制得以确立,而且迅速从大学向整个社会延展.由此,居于相对边缘位置的特殊电影——中国教育电影开始较为规模化、体系化、立体化掘进.以金陵大学影像为代表的30年代中国教育电影,其新哲学和新艺术,其潜含的精英价值,是异乎寻常的.作为科技报国的完满体现,它们逆水行舟,创造性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文化与知识路向,显示了十分罕见的现代精英知识分子品格,即:价值层面的纯质性、高端性;超越时间、生命的眼光与历史感;影像主体平民化背后,毫不虚饰的”劳工神圣”意识.这次”新媒介行动”,反映了务实派”现代中国”理念对民族电影事业的期待,是富国强兵意识的流露,代表了新型的科学工作者以人文方式推转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强烈激情.它呼应了国际性文化视觉化的潮流,非常及时地补齐了中国文化转型的短板,显得弥足珍贵.
教育电影 价值分析 文化转型 影像主体
周安华
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
国内会议
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孙明经电影教育”学术研讨会
贵阳
中文
530-535
2011-09-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