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棉花品种主目标性状不同年代或省份的差异分析
以1973-2011年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为材料,对皮棉产量(kg·hm-2)、上半部平均长度(mm)、比强度(cN·tex-1)及马克隆值4个主目标性状进行了不同年代或省份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育成品种的皮棉产量高,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皮棉产量大幅提高,94.8%的品种为≥1200 kg·hm-2的高产品种;随着年代的迁移上半部平均长度及比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马克隆值在增大,棉纤维呈逐渐变粗趋势,值得高度重视;从不同省份(单位)育成品种主目标性状的差异来看,山东省育成品种的皮棉产量、上半部平均长度及比强度最高,其次是中棉所、河南省及河北省育成品种,但马克隆值普遍较大,纤维偏粗,江苏省育成品种的皮棉产量相对较低,优点是棉纤维较细.这些可作为棉花品种区域化种植的参考.
棉花 品种资源 主目标性状 皮棉产量
王志忠 王树林 林永增 祁虹 张谦 李智峰 冯国艺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农业部黄淮海半干旱区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实验室,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23-128
2013-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