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例药物性肝损害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旨在探讨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今后DILI的早期诊治和预防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2月一2011年Z月收治的186例经肝穿刺病理学诊断的DILI患者,对其用药史、病理特点、临床表现、生化以及治疗转归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引起DILI前3位的药物是中药91例(49%)、抗生素41例(22%)、解热镇痛药23例(12.4%)。临床分类:药物性肝衰竭8例(4.4%);急性DILI 93例(50%);慢性DILI 83例(44.6%);药物性肝硬化2例(1.1%)。临床分型:肝细胞损害型98例(52.7%),胆汁淤积型35例(18.8%),混合型55例(29.6%)。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坏死、汇管区扩大、肝细胞脂肪变性、汇管区或窦周混合炎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胆汁淤积、肝细胞凋亡、可见吞噬色素的Kuffer细胞。治疗转归:治愈79例(42.5%),好转102例(54.8%),无效5例(2.7%)。无1例患者死亡或病情恶化。结论:DILI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组织病理学改变有一定特征。肝穿刺术病理学检查是尽早确诊的最好方法。
药物性肝损害 组织病理学 临床特征 肝穿刺术
滕光菊 赵景民 常彬霞 邹正升 孙颖 张伟 赵军 尚丽丹 李保森 周光德
解放军第302医院非感染肝病诊疗中心 北京 100039 解放军第302医院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9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88-288
2013-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