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418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DILI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对DILI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自2009年2月一2012年2月收治的418例DILI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脏生化检查、肝穿病理及治疗转归等相关指标。结果:引起DILI前5类药物分别是中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心血管药。418例患者中急性DILI 218例(占52.2% );慢性DILI 112例(占26.8 % );药物性肝衰竭81例(占19.4% );药物性肝硬化7例(占1.7% )。肝细胞损害型245例(占58.6%),胆汁淤积型75例(占18.0%),混合型98例(占23.4)。41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治愈152例(36.4 % ),好转206例(49.3%),无效47例(11.2%),死亡13例(3.1%)。影响预后的肝功能指标为AST、TBIL、ALB、CHE、Pta。结论:DILI的致病药物种类较多,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首位药物为中药,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分类以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为主,分型主要为肝细胞损害型,AST、TBIL、ALB、CHE、PTa与预后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DILI应引起临床医药人员的重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并动态、定期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

药物性肝损害 病因分析 临床特征 疾病预后

滕光菊 李保森 孙颖 常彬霞 张伟 赵军 田辉 梁庆升 尚丽丹 邹正升

解放军第302医院非感染肝病诊疗中心 北京100039

国内会议

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

北京

中文

289-289

2013-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