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病毒性肝炎的诊治进展

本文简述了病毒性肝炎的分类,并分析探讨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临床检查以及抗病毒治疗。根据病原学指标及临床特征来确定肝炎的临床类型: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没有慢性患者,但有些患者在1年一1年半年内可能发生病情的反复,需注意并在急性期积极治疗;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需掌握适应症,并在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应答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尽量避免耐药的发生;丙型肝炎只要HCV RNA能检测到就应该积极抗病毒治疗;丁型肝炎常伴随乙型肝炎的感染而存在,因此治疗上与乙型肝炎相同,乙肝得到控制丁肝亦可随之好转。目前,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尚无特效药,主要采用α-干扰素、核苷类抗病毒药和各类中成药(主要是免疫增强剂)等,由于干扰素半衰期短,靶向性不足,所以半乳糖基化白蛋白融合干扰素(GHSA-IFNα-2b)不仅长效且靶向性好,有望成为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新一代药物。

病毒性肝炎 临床病理 疾病诊断 抗病毒治疗

徐学俊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国内会议

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

北京

中文

324-332

2013-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