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80例中草药致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分析

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多发于女性及中老年群体,可能与中老年人用药频率增加相关,同时女性被认为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高危人群,在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也是如此,国外报道的药物性肝损伤性别分布特点与本组病例相仿。目前中草药引起肝损伤的诊断面临着几个挑战:(1)由中药配伍本身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或人体差异为因素的疾病的偶发性;(2)实验模型无法复制;(3)药物种类及剂量与肝代谢相关性不明确。诸多因素的干扰造成诊断的不足导致此类药源性疾病的漏诊与误诊,临床医务工作者对中草药的安全性问题不够重视,故实际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数远较报道为多,应引起注意。本文病例研究发现有些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被认为有很好的“安全性”,但在本文研究中被报道,其原因作者也无法很好解释,可能与患者个体差异有关,也可能有其它原因. 目前临床上对于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方法基于患者服药后出现肝损伤症状,结合血生化、病毒检测排查及肝脏组织病理学图像,参考RUCAM、Maria等评分标准做出诊断。对于中草药引起的肝损伤诊断同样如此。基于致肝损伤的中草药汤剂和中成药肝毒性资料的缺失,可能是中草药汤剂和中成药致肝损伤病例增多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中草药和中成药用药时肝脏功能监测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中,肝细胞损伤型达64例,占80%。停用相关中草药及对症保肝治疗后,一周内肝功能ALT、AST指标迅速下降,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但仍有极少部分患者重复用药,导致肝损伤再发。虽然药物性肝损伤大部分在停药后预后良好,但中草药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复杂,其毒副作用较难预测,因此,生产中成药的医药公司应加强药物在投入市场后对人体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监测,同时提高公众使用中草药的安全意识也是非常必要的。

药物性肝损伤 病理机制 临床诊断 中草药

周桂琴 黎波 曾玲玲 孙凤霞 王晓静

国内会议

世界中联第五届肝病国际学术大会

深圳

中文

214-215

2013-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