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心肺复苏后低温治疗

低温治疗是美国近年应用于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临床措施.低温最早于1937年试用于治疗转移性肿瘤.1950-60年代又以低于30 C的温度试用于心跳骤停后脑损伤病人,因效果不确定和高并发症被放弃.1990年代动物实验证实了低温的合理机制,2002年欧洲和澳大利亚的临床研究报告了适度低温,对心跳骤停后脑损伤的良好结果,这一方法重新获得临床的认可.2009年一月纽约市宣布急救中心(EMS)抢救的心肺复苏后昏迷病人均须送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低温治疗.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将低温治疗列入新版高级心肺复苏指导(ACLS Guideline)要求对心肺复苏后有脑损伤病人进行低温治疗,标准是核心体温降至32-34 C,维持12-24小时.临床实践证实适度低温是心肺复苏后脑损伤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

脑损伤 低温治疗 临床应用

孙新民

LDS Hospital, Salt Lake City, USA

国内会议

第七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

北京

中文

67-67

2013-04-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