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风致痔的中医理论构建
痔是一个古老的病名,是中国医学最早记载的病名之一。痔首见于《山海经南山经》云:“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在中医古籍中痔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把人体孔窍中有小肉突起的疾病都称为痔;二是所有肛肠疾病的总称;三是现代意义上的痔疮。通过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痔病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庤是直肠下端、肛管及肛门缘的静脉丛瘀曲、扩张所形成的静脉团块。现代新的观念认为庤是直肠下端的肛垫,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肛垫的病理性肥大即为痔病。痔又称肠风,认为是风热燥湿外邪侵袭机体不得从表宜泄留于体内,攻入大肠,致使经脉瘀结而为痔。本文介绍了古代医家提出了诸风与痔的病机理论,分析了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的理论基础,探讨了肠风致痔的中医理论构建,阐述了痔络受风的病机假说。
痔病 肠风 中医理论 发病机制 病理特征
史学文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
国内会议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分会换届与学术研讨会暨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
烟台
中文
351-353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