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我国主要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春节效应”研究

目的:探讨我国主要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是否具有春节效应,为其生态学、病毒学以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首先根括每月天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卫生部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提供的2005-2011年月发病数据进行调整,然后利用时间序列分解法分解出各传染病的季节性因素S和SRi(季节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最后结合其变动情况及对应传染病的潜伏期、春节日期,推测是否具有春节效应。结果:发现有8种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可能具有春节效应,其S和SRi见图。结论: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淋病、梅毒、结核和猩红热表现出春节效应。其中前7种传染病表现为感染或发病在春节期间上升,而猩红热表现为下降。前者可能由于大规模人群流动,人群聚集、密切接触程度增加所致,后者可能因学校放假致使少年儿童的聚集程度较上学期间降低所致。

传染病 发病机制 感染率 季节变化

魏珊 陆一涵 高眉扬 卫国荣 姜庆五 赵耐青 郑英杰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教育部公共卫生安全重点实验 上海200032

国内会议

江西省科协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十一次流行病学学术交流会议

江西鹰潭

中文

47-52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