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唐鱼标记技术与野外放流重捕初步研究

  2012年7月,通过剪背鳍的标志方法以及放流重捕研究了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成鱼(26.21±3.23mm)在农田溪流和森林溪流雨季时期的短期迁移规律.结果表明:标志鱼背鳍在10-15d之内不会完全再生复原,且易区别,剪鳍后死亡率为0.放流第3d,4条溪流的标记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移动;随着时间延长,向下游方向移动的数量比向上游方向移动的数量多,二者差异显著(P>0.05).第12d,立新Ⅰ溪标志鱼向上游方向移动最远距离为81.9m,向下游方向移动动最远距离为46.8m.不同溪流回捕率大小顺序为:立新Ⅱ溪(0.750±±0.058)>塘肚溪(0.477±0.032)>立新Ⅰ溪(0.319±0.107)>石吉溪(0.315±0.103).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向上游移动的过程中,唐鱼可逾越约长3.6m、水流流速为0.6m/s、陡度约为10°的急流区.在暴雨过后,农田溪流流速最高达到1.0m/s,标志鱼的回捕数量明显减少.

唐鱼 溪流 标志-重捕 迁移

徐采 陈国柱 林小涛 刘明中 孙军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广东省高校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防治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32

国内会议

第七届湘、鄂、赣、粤、桂五省动物学学术研讨会

武汉

中文

78-78

2012-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