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中的“农民”:也谈农民的形象
在学界和决策层,谁也不会否认农村问题的重要,农民构成了中国人口大多数,农业是基础产业,农村的面积远远大于城市。而且我们不得不说,农民在中国历次重大的历史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农民经常被看做是落后、需要被改造,甚至被消灭的。在近20年中,由于主流发展理论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无限憧憬,一套新的话语被建构起来,就是“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逻辑占了主导地位,似乎传统的农民和农村的消失是指日可待的。尽管三农问题引起社会广泛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弱者被关注的。<br> 长期以来,农民被塑造为乡土、落后和被动的,与之相对的是文明、先进和主动的。在主流的话语中,对农民的嘲讽远远多于对农民的肯定;只有很少的机会,农民被城市人所嫉妒,多数时候都被看作是愚昧的代名词。对农民的嘲笑和喜剧化,不是一个偶然,更像是一个持续的现象;而对农民现实主义的书写,可能到是稀少和暂时的。如果将农民的文艺形象看做是某种符号,那么可以说对农民形象的书写体现了政治对农民的需求。
农民形象 政治需求 主体意识 农村改革
王晓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3-9
2011-11-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