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价值观的当代影像转化--对电影《孔子》等表述逻辑的分析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东汉桓帝时(147-167年)即在苦县赖乡老子庙的壁上曾画有《孔子像》,光和元年(178年)灵帝时传有鸿都门学《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自汉代以来,孔子造像一直延续到清代甚至民国,一直以木版画、“圣迹图”等画图形式传播。“五四”之后,再经历文革等政治运动,孔子造像已经逐渐模糊了。当代,在全媒体时代,《孔子》(2010)等影视作品塑造着大众媒介的孔子影像,儒学价值观得以在影视作品中以影像化的方式表述与传播,2011年国庆之日,孔子行教画像更是以全新“作揖行礼”的动画形式,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亮相以传播中国国家形象。<br> 媒介即是讯息。当代影像表述并丰富着儒学价值观的传播,同时这种表述需要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当代性转化。传统的文化只有经过现代性转化,才能够真正实现它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如何用后工业的现代影像对前工业的传统儒学价值观进行当代性表述,是一个时代的命题。
儒学价值观 影像表达 文化价值 当代性转化
许立勇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790-796
2012-12-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