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晚而喜易”与儒家宇宙观之形成
对于孔子与《周易》是否存在密切关系,近代许多疑古派学者做了否定的回答,但是,帛书《周易》和郭店楚简等新近出土文献,不但进一步证明了司马迁有关孔子“晚而好易”的说法,而且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孔子易学思想中德义与象数两个方面的关系,即孔子是“明数而达乎德”,象数在孔子易学中依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孔子抵达《周易》所蕴含的德义内容的必经桥梁。更重要的是,“晚而喜易”导致孔子晚年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实现了从早期“天命观”到晚年“天道观”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内在动力是孔子总结其一生的为学经验并将浩瀚的六经统合为天地人一贯之道的形上探索之需要,其具体内容是将《易经》中的自然天道观与孔子早期探索的儒家的道德观有机融合起来,从而产生了《易传》中富有中国哲学特色的天人合德的德性宇宙观,形成了“推天道以明人事”的义理特征,并决定性低影响了儒家此后二千多年的思想风貌。以往的学者曾将儒家宇宙观的形成定位于战国末期到秦皇汉武之间,实际上,儒家宇宙观奠基于孔子晚年,是孔子“晚而喜易”所导致的重要思想成果。
孔子 易学思想 儒家宇宙观
赵法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儒教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912-925
2012-12-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