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带血管蒂鼻中隔黏骨膜瓣修复颅底缺损的相关解剖测量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带血管蒂鼻中隔黏骨膜瓣修复颅底缺损术中的相关解剖测量。方法:首先在尸头标本上实践鼻中隔黏骨膜瓣的获取与转移,进而在20例成人鼻窦颅底区域的CT扫描图像上,利用工作站进行测量。测量中线颅底的三个区域(两眶之间的前颅底区/筛板入路;蝶骨平台区/鞍区;斜坡区)缺损的长度、宽度和最大面积,同时测量鼻中隔黏骨膜瓣的长度、宽度和有效面积。预测鼻中隔黏骨膜瓣是否能够对缺损提供充足的覆盖,并以这些数据指导鼻中隔黏骨膜瓣的设计。应用鼻中隔黏骨膜瓣修复时,需要将蝶腭孔的投射点到相关颅底区域的距离与相关颅底区域的前后长度相加,以获得所需要的鼻中隔黏骨膜瓣的长度数据。结论:用于修复颅底缺损一侧完全的鼻中隔私骨膜瓣可以分别为颅底中线的前颅底、蝶骨平台区/鞍区及斜坡区缺损提供足够的覆盖面积。鼻中隔黏骨膜瓣因靠近颅底,获取方便,血供丰富,并且可提供较大的覆盖面积且有足够的旋转弧度使其成为经鼻颅底重建的主要材料。
鼻窦颅底缺损 手术治疗 膜瓣修复 解剖学
张维天 程付伟 桑比 殷善开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上海 200233
国内会议
昆明
中文
88-88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