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带蒂颅周骨膜瓣修复颅底缺损的相关解剖测量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带蒂颅周骨膜瓣修复颅底缺损的相关解剖测量.方法:首先在尸头标本上模拟带蒂颅周骨膜瓣的获取和转移,然后在20例成人鼻窦颅底区域的CT扫描图像上,通过工作站进行测量.测量中线颅底的三个区域(两眶之间的前颅底区/筛板入路、蝶骨平台区/鞍区和斜坡区)缺损的长度、宽度和最大面积,再以这些数据计算所需要的颅周骨膜瓣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应用颅周骨膜瓣修复颅底缺损时,需要将位于眉间的瓣蒂部长度和缺损在愈合过程中颅周骨膜瓣可能的瘢痕收缩(等于3cm)也计算在内.结果:前颅底、鞍区/蝶骨平台区以及斜坡区三个区域完全切除后的缺损面积分别是16.13cm2,14.03cm2和13.12cm2,需要的颅周骨膜瓣的长度分别为(118.77士3.44)mm,(133.99士5.08)mm和(181.76士6.31)mm.结论:虽然鼻中隔钻骨膜瓣是经鼻颅底重建的主要材料,但是在发生以下情况时应该考虑使用其他组织瓣代替.尽管颅周骨膜瓣的供区距离鼻腔和颅底较远,但是它可以继续向背侧延伸,足够的长度可以保证组织瓣能够转移到颅底。颅周骨膜瓣可以分别为中线颅底的前颅底、鞍区/蝶骨平台区以及斜坡区缺损提供足够面积的覆盖,甚至可以为全部中线颅底区域提供覆盖与修复。
鼻中隔疾病 颅底缺损 膜瓣修复 疗效评价
张维天 程付伟 桑比 殷善开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上海 200233
国内会议
昆明
中文
152-152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