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扁茎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本研究利用大豆扁茎品系NT-1与南农1138-2,Forrest杂交获得的F2群体进行精细定位,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克隆方法研究该性状的候选基因,为揭示大豆扁茎形成的遗传机制及育种利用潜力奠定基础。<br> 遗传分析支持了大豆扁茎是单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2009年以82个(NN1138-2×NT-1)和67个(Forrest×NT-1)扁茎植株作为初定位群体,将t基因分别定位在2号染色体SSR标记Satt546和Satt644之间8.8cM, Satt041与Satt141之间9.8cM的区段内;进一步筛选区段内多态性分子标记,利用NN1138-2×NT-1组合的82个扁茎植株,将f基因定位在BARCSOYSSR 02_1303和BARCSOYSSR_02_1313之间物理距离约257kb的区间内。结果表明,在亲本NN1138-2和NT-1间只有两个标记(SOYSSR6与SOYSSRI7)有多态。以南农1138-2xNT-1组合中408个隐性单株为定位群体,将f基因限定在约194kb(Gm02:42,270,235..42,464,093)区间内。
大豆作物 扁茎性状基因 精细定位 候选基因分析
李丛丛 邢光南 盖钧镒 赵团结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5
国内会议
黑龙江大庆
中文
10-10
2012-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