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大豆航天育种的初步研究

  利用航天育种专用卫星“实验八号”搭载大豆品种中黄13、中黄17、中黄19、中黄35、中黄36和中黄38等6个品种,每品种搭载1kg种子,对回收的种子采用改良系谱法分别按品种混收、按熟期、株高、抗性、品质和产量等进行选择,对突出的单株和品系南繁加代。经连续3年的单株选择发现,航天处理对大豆的生育期有显著的影响,变异幅度在5~20d,选育早熟品系有可能实现。大豆株高发生显著的变化,株高的变异幅度在10~40cm,从中可选出具有生产潜力的矮秆或半矮秆的品系。航天处理对大豆后代品系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比筛选出高产品系。航天处理后代的品质性状如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均发生变异,中黄13CK蛋白质含量为45.07%,航天后代单株蛋白质含量变动在43.57%~46.11%;中黄38CK蛋白质含量为38.09%,航天后代单株蛋白质含量变动在37.73%~41.05%。中黄35CK含油量为22.72%,航天后代单株含油量变动在22.29%~24.59%;中黄36CK含油量为22.15%,航天后代单株含油量变动在21.91%~23.66%。亲本含油量高,后代含油量也高,如中黄35、中黄36。航天后代中对胞囊线虫的抗性影响有所不同,得到抗性较好的单株。2010~2011年根据产量进行品系选择,中黄38的航天后代表现较好,特别是A38-1(161-162行)表现突出,优于对照,定名为中作103。2011年中作103产量为2580kg/hm2,增产10.3%,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该品种继续参加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大豆作物 航天育种 技术分析 效果评估

WANG Lan 王岚 WANG Lian-zheng 王连铮 SUN Jun-ming 孙君明 ZHAO Rong-juan 赵荣娟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国内会议

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

黑龙江大庆

中文

28-28

2012-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