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草甘膦真菌的分离及其抗性基因的表达
许多微生物都具备抗草甘膦的特性。若将微生物中的抗草甘膦基因克隆后转入作物体内进行表达,就可以降低或避免草甘膦对作物的药害。国内外已有很多关于抗草甘膦菌株的分离研究报道,但这些菌株对草甘膦的抗性相对较低。本研究从生产草甘膦工厂排污口的污泥中筛选到一株抗草甘膦浓度高达600 mmol·L-1的真菌ND-1,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5.8S rDNA-ITS分子鉴定。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及序列分析,ND-1被鉴定为串珠状赤霉。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5.8S rDNA-ITS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其与串珠状赤霉同源性高达100%。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高抗草甘麟的真菌中EPSPS基因在草甘麟诱导后的基因表达差异,以阐明草甘麟靶标酶基因是否受草甘麟调控。对受草甘麟诱导和没有诱导的菌株分别在0、12、24、36、48、60、72h时间点取样,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取样真菌中的EPSPS基因进行表达差异分析,发现草甘麟诱导后的EPSPS基因参照对照为下调表达。结果表明在高抗草甘麟真菌ND-1中对草甘麟产生抗性作用的基因并非草甘麟靶标酶EPSPS基因,可能是其他基因在起作用。
抗草甘膦真菌 菌株分类 抗性基因表达 荧光定量PCR技术
HAN Si-ning 韩思宁 JIN Long-guo 金龙国 TAO Bo 陶波 QIU Li-juan 邱丽娟
College of Agronomy,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Chi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 150030;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北京 100081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tional Key Facility for Crop G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北京 100081 College of Agronomy,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 150030
国内会议
黑龙江大庆
中文
72-72
2012-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